北大永遠的校長”蔡元培先生曾在出任北大校長后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觀點:“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。”。
用蔡元培的話說就是:
“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,給他能發(fā)展自己的能力,完成他的人格,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責任;不是把被教育的人,造成一種特別器具。”
那么,蔡元培先生所說的能力具體指什么呢?
一、社交能力
人是群居動物,社交能力是作為一個人最基礎(chǔ)的能力之一。
在蔡元培任職北大校長期間,他就特別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、合作,當時的北大課外社團層出不窮,還吸引了很多名家大師的參與。
蔡元培親任了“音樂會”的會長,而“書法研究會”、“畫法研究會”等社團也請了徐悲鴻等大師作為導師指導,各種學生之間的交流活動更是非常豐富。
左起:魯迅、蕭伯納、蔡元培
二、直面挫折的能力
蔡元培所處的時代,注定了他一心想要振興教育界的理想沒那么容易達成。
蔡元培除了擔任過北大校長,還曾做過民國首任教育總長,但當時的教育界非常的混亂,蔡元培經(jīng)受了不少的壓力。
蔡元培曾因各種原因辭職了八次,可以說是不斷的面臨壓力與挫折。
但就是這樣的環(huán)境下,蔡元培依然為學生和教育界奔走,也正是有這樣一顆強大的心臟,才能使他在強壓之下,成為了“北大永遠的校長”。
因此,蔡元培也非常重視孩子們的挫折教育,他認為,教育就是要培養(yǎng)遇到困難不言放棄的人。
三、包容的能力
蔡元培的教育理念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:“兼容并包、思想自由”
蔡元培雖然是接受傳統(tǒng)中式教育長大的,但在接觸到西方教育之后卻能以包容的態(tài)度對待中西方教育的不同。
在蔡元培“包容”的教育思想下,北大第一次招收女學生、不看學籍接受旁聽……
北大首批女學生
正是蔡元培提出的“兼容并包、思想自由”的理念,為北大吸引了大量的學子和名家大師,重振了“第一學府”的名號。
直到今天,包容依然是一種人格魅力,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,只有包容別人的不同,才能受到對方的尊重。
四、敢想敢做的能力
我特別認同威爾遜說過的一句話:“我們因夢想而偉大,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夢想家。”
而且我也認為蔡元培先生就是一位偉大的夢想家,正是因為他敢想又敢做,才會在教育界百廢待興的時期說出:“為全國文化之中心,立千百年之大計。”這樣的豪言壯語,并且真的為北大帶來了新生。
就連北大另一位校長胡適先生的老師,美國著名的教育家、哲學家、心理學家約翰·杜威也給了蔡元培超高的評價,他說:
以一個校長身份,能領(lǐng)導一所大學,對一個民族和一個時代起到轉(zhuǎn)折作用的,除蔡元培以外,全世界找不出第二個人。
蔡元培先生曾說過:“普通教育養(yǎng)成國民健全之人格,教育者是養(yǎng)成人格之事業(yè)”。而從社交能力、抗挫折能力、包容的能力和敢想敢做的能力中,也能看到蔡元培對人格教育的重視。
(本文屬知識庫及科普性質(zhì),資料來源互聯(lián)網(wǎng),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)